00:31在數字經濟時代,助力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已成為必要的發展路徑。4月21日,首屆“專精特新”創新發展論壇暨工業產品展成功舉辦。
專精特新頂端對話環節主持人、頂端新聞總編輯助理高云,邀請到鄭州奧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大平、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博士鄭廣建、鞏義市泛銳熠輝復合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喜宗、河南華西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姜玉正就《智能制造新時代,“專精特新”如何把握發展新機遇》開展對話。
【三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參與對話】
“專精特新”概念逐步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指路明燈”,越來越多細分領域的精尖企業涌現。據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三年分別為95家、114家和166家;河南省專精特新企業近三年分別為95家、160家和306家。
高云介紹,專精特新頂端對話,由三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代表和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共同探討對“專精特新”的理解、“專精特新”企業的作用以及“專精特新”企業如何抓住新機遇等問題。鄭州奧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大平介紹,鄭州奧特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個高科技企業,屬于中小型企業。自2005年創業開始就把創新作為基礎,一直在研究‘專精特新’的道路上發展。目前奧特科技有三百多人,在鄭州、太倉、德國有三個基地,公司申請專利有200多項專利技術,在風力發電、工程機械、乘用車等多個行業領域都有很好的發展。
劉喜宗表示,泛銳熠輝2015年成立,2022年被評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企業最初有七個博士,發展至今有全職博士13人,“我們的博士團隊實際上是我們銷售的第一負責人,他們經常去現場和客戶交流溝通,把客戶的問題帶回來,然后內部再解決,這樣也推動了我們整個產業的發展進步。”
“華西專注于耐火材料三十年,有兩個特點。”姜玉正介紹道,第一,華西是第一個把爐鋼澆鑄技術引進中國的;第二,中國一共有約八百座兩千級以上的運用全爐澆鑄技術的高爐,中國第一座乃至全球第一座,就在安陽,是華西的。【數字化轉型是否已經成為“專精特新”企業的必由之路?】
在工業4.0大背景下,轉型升級已經成為必須要面對的課題,智能制造的市場主體或將是“專精特新”的小巨人企業。
數字化轉型是否已經成為“專精特新”企業的必由之路?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專精特新”企業又該如何抓住新機遇,謀求新發展?對于主持人的提問,企業負責人和專家展開討論。·智能化肯定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智能化永無止境,肯定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如果我們不學習,可能將來就會被淘汰。”八年前,清華大學的吳澄院士提到,奧特科技所走的專精特道路,代表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方向。趙大平介紹道,之前國內外有類似的產品,但是和軸承、齒輪這塊結合得不強,“我們在研究過程中,是針對軸承齒輪的運行機理,使用環境等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我們不是自己在做,是跟軸承企業、密封企業、潤滑企業,包括服務的整機企業和用戶一起,從技術產業鏈和他們融合著來做。”
“全方位地進行協同、融合,我覺得就能服務好他們,就能找到我們自己企業的生存之道。”趙大平表示,由于貼近用戶,公司創新很多產品,“我們真正去知道用戶的需求在哪兒,然后解決了這個事情。”·數智化是必然的趨勢
“數智化是必然的趨勢。”“專精特新”領域在中國的起步較晚,和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姜玉正在美國學習生活14年,通過在國外走訪很多類似于“專精特新”的好企業,他介紹了兩處值得借鑒的地方:一方面是幾代人做一件事,另一方面就是對品質把控的堅守。
“在技術創新這塊,我們每年拿出利潤的15%~20%進行研發。一代人就做一件事,華西未來就是把高爐這塊做精做強。”姜玉正說道。·積極擁抱數字化和智能化
“數字化和智能化對于提升產品穩定性和競爭力、降低企業生產制造成本是非常有好處的,對于‘專精特新’企業來說,要積極擁抱數字化和智能化。”劉喜宗介紹道,“專精特新”企業一般都是中小型企業,主要專注于在細分行業,科研創新能力比較強。“‘專精特新’企業在整個供應鏈里面的特色,就是解決關鍵環節的特殊問題,關鍵環節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劉喜宗表示,對于“專精特新”企業,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和特長,“這樣的話,就能夠在整個產業鏈和供應鏈里面,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即使是面臨市場的風云變化,也是能夠有一席之地的。”【“專精特新”企業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
站在智能制造的新風口上,“專精特新”企業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乘勢起飛呢?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博士鄭廣建進行了解說。
鄭廣建認為,在數字經濟時代,“專精特新”企業需要從產品研發、產品全過程制造和質量控制、市場推廣和售后服務增值、公司內部管理等方面進行數字化轉型,需要從產品和企業全生命周期理論和實踐進行綜合考慮。“自2011年專精特新企業出現在政府文件之后,一直受到政府和企業關注。”鄭廣建表示,“專精特新”企業一般都有一流的技術、一流的團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資金支持以及一流的營商環境。對于“專精特新”企業在新階段的發展,鄭廣建認為,首先要有新發展格局,其次要融入國家層面的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體系,要融入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最后還要融入相關部門的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