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珠海市科技創新局正式發布《珠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管理辦法(2025年修訂版)》,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同時,首次將“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作為政策核心導向寫入總則,并配套推出“聯合共建激勵、成果雙向轉化、人才雙向流動、資源開放共享”四大機制。此舉標志著珠海工程中心從“企業內部研發平臺”正式升級為“產業協同創新樞紐”,推動科技供給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
一、政策頂層設計:從“單點突破”到“生態協同”
新《辦法》在第一章“總則”中明確指出: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應立足產業需求,強化企業主導、高校支撐、科研機構協同、用戶反哺的‘四位一體’創新機制,推動技術研發、中試驗證、成果轉化、市場應用全鏈條貫通。”
這意味著:
• 工程中心不再是企業“自娛自樂”的研發部門,而是面向產業鏈的“開放式創新平臺”;
• 高校與科研院所不再是“論文輸出方”,而是“技術攻堅合伙人”;
• 用戶(下游企業、終端市場)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需求定義者”與“成果驗證者”。
二、四大機制落地,破解“產學研用”脫節頑疾
為真正打通融合堵點,新《辦法》推出四大創新機制:
機制一:【聯合共建激勵機制】
• 鼓勵“企業+高校+用戶單位”三方聯合申報,共建中心最高可獲500萬元資助;
• 高校團隊負責人可擔任工程中心“技術總師”,享受企業股權或項目分紅;
• 用戶單位(如整機廠、醫院、市政單位)參與需求定義,可計入“協同創新貢獻分”。
機制二:【成果雙向轉化機制】
• 高校成果在企業工程中心實現轉化,高校團隊最高可獲70%收益分成;
• 企業技術難題通過“揭榜掛帥”向高校發布,政府給予50%研發經費補貼;
• 建立“珠海市產學研成果中試加速平臺”,提供免費中試線、檢測設備、工程化輔導。
機制三:【人才雙向流動機制】
• 高校教師可帶項目、帶學生入駐企業工程中心,工作經歷計入職稱評聘業績;
• 企業工程師可受聘為高校產業導師,聯合指導研究生,成果雙方共享;
• 設立“產學研人才驛站”,提供住房補貼、子女入學、個稅返還等專屬服務。
機制四:【資源開放共享機制】
• 工程中心大型儀器設備需接入“珠海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對外服務時長納入考核;
• 高校實驗室對共建企業開放優先使用權,政府按服務量給予高校運營補貼;
• 建立“技術需求—成果供給”智能匹配系統,AI推薦最佳產學研配對方案。
三、企業行動指南:三類主體如何借勢升級?
1. 企業(需求方/主導方)
• 策略:主動發布“技術需求清單”,聯合高校“揭榜攻關”,綁定用戶單位“共同驗收”;
• 案例:某智能家電企業聯合北理工珠海學院、格力售后體系共建“用戶體驗驅動型工程中心”,產品迭代周期縮短40%。
2. 高校/科研院所(供給方/支撐方)
• 策略:梳理可轉化成果庫,組建“產業服務團隊”,與企業共建“校外工程實驗室”;
• 案例:中山大學珠海校區與麗珠醫藥共建“生物醫藥中試平臺”,3項成果年內落地量產。
3. 用戶單位(驗證方/反哺方)
• 策略:深度參與研發過程,提供應用場景、測試數據、反饋報告,換取優先使用權或定制化產品;
• 案例:珠海市人民醫院作為用戶單位參與“智能醫療設備工程中心”,提前6個月試用新產品并反饋改進。
四、政策紅利包:真金白銀支持協同創新
為激勵“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珠海市配套推出“組合式資金激勵”:
• 聯合申報獎勵:三方共建項目,資助額度上浮30%;
• 成果轉化獎勵:經平臺登記并實現轉化的,按交易額3%獎勵(上限100萬);
• 人才流動補貼:高校教師駐企超6個月,每人每年補貼5萬元;
• 中試服務券:每年發放5000萬元“中試服務電子券”,企業可免費申領使用;
• 風險補償基金:對產學研合作項目提供最高500萬元貸款風險補償。
五、申報實操提醒:三份關鍵材料決定成敗
企業在申報或評估中,需重點準備:
1.《產學研用合作協議》——明確各方權責、成果歸屬、收益分配;
2. 《技術需求—解決方案匹配說明》——體現用戶參與和問題導向;
3. 《人才雙向流動與資源共享計劃》——含派駐名單、設備清單、服務承諾。
專家評審將重點考察:合作是否“真協同”、需求是否“真痛點”、成果是否“真落地”。
科泰集團(http://www.xjsygy.com/)成立16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