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重慶市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2023—2027年)》(下稱《行動計劃》)解讀新聞發布會舉行。重慶市將分兩個階段實施《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科技型企業超過6.7萬家;第二階段到2027年,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在2022年基礎上實現“雙倍增”,分別超過1.28萬家、8.6萬家。
“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著力壯大優質市場主體,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對引領支撐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市科技局局長明炬介紹,近年來,我市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發展勢頭良好,2022年高新技術企業達6348家,較2017年增長3.1倍,復合增長率25.8%;科技型企業達42989家,較2017年增長5.3倍,復合增長率44.9%。
不過,與先進省市相比,我市仍然差距較大:一是數量不多,北京、浙江、陜西等省市高新技術企業分別是重慶的4.4倍、4.7倍、1.9倍;二是增長放緩,全市科技型企業增速從2021年的40.1%下降至2022年的16.4%;三是質量不高,全市科創板上市企業僅1家,遠低于北京(65家)、浙江(45家)、陜西(1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僅255家,為北京的2/5、浙江的1/4、廣東的1/3。因此,迫切需要實施《行動計劃》,促進我市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快速成長。
實施科技企業提升“十百千”工程
3月30日,市政府辦公廳已正式印發《行動計劃》。據介紹,《行動計劃》借鑒北京、浙江、陜西等省市做法,結合重慶實際,提出了四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首先是明確發展路徑。在“孵、育、引、壯”四字上下功夫,構建科技企業“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梯次型、全周期引育體系。“孵”,就是充分發揮各類創新主體作用,加快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育”,就是遴選一批創新基礎好、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型企業,精準培育為高新技術企業。“引”,就是優化招商投資促進舉措,加快引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壯”,就是實施科技企業提升“十百千”工程,力爭每年上市企業10家,支持100家高新技術骨干企業發展成為具有國內外重要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支持1000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發展壯大,加快打造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其次是突出企業主體。重在“建平臺、強研發、促協同”,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建平臺”,就是引導科技企業組建研發中心、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等,推動企業研發機構提質擴面。“強研發”,就是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打造更多有話語權的產品和技術。“促協同”,就是加快引育平臺型企業、生態型企業、行業領軍企業,著力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群發展。
三是打造科創載體。發揮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等科創核心承載區引領作用,突出經開區、工業園區等各類園區的主戰場地位,激發高校院所創新創業帶動效應,強化各類孵化載體服務功能,多措并舉、綜合集聚,主動擔當、力爭上游,推動科技企業集群發展。
最后是強化服務支撐。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提升科技服務能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構建全社會創新創業生態,加快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蓬勃發展。
堅持數量增長和質量提升并舉
“總體上說,此次出臺的《行動計劃》具有三大特點。”明炬表示。
一是堅持企業主導和政府引導并重。既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增強企業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又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推動創新政策、創新平臺、創新人才、創新項目、創新成果向企業聚焦。
二是堅持數量增長和質量提升并舉。不僅提出企業數量的“雙倍增”,而且強調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壯大科技領軍企業,到2027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突破5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超過30家。
三是堅持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并進。既立足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更多企業轉型成為科技型企業,提升產業含新量,又著眼產業高質量發展,增強企業創新力和競爭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到2027年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36%,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22%。
據悉,為推動《行動計劃》加快實施,我市還制定了六條保障措施,比如建立全市“雙倍增”工作協調機制,壓實區縣、部門責任;強化財政投入,建立市、區縣兩級財政科技經費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強化資源配置,促進孵化載體、科技服務、科技人才、建設用地等資源高效配置等。
引導全市75所高校不斷提高創新創業效能
“高校是實施《行動計劃》中一支十分活躍、極具創新力的力量。”市教委一級巡視員鄧睿介紹,我市現有高校75所,現有各類在校生130萬余人、科技活動人員近3萬人,擁有國家級科研平臺43個、省部級科研平臺500余個,是全市科技創新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助推《行動計劃》的實施,市教委將聯合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等市級部門協同引導高校不斷提高創新創業效能。
比如,結合重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調整學科專業布局,為企業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和高端研發人才,探索和建立市與區縣聯合資助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機制,吸引更多優秀大學生在渝落戶。
加強高校科研平臺建設,匯聚高端科研人才。以高水平科研平臺為依托,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鼓勵原始創新,為《行動計劃》提供智力支持,加強高層次科研人才引育力度,引入一批國內外高端人才來渝創新創業。
加強校企合作,促進產學研用聯動。通過“雙千雙師”交流計劃,選拔高校優秀教師赴企業擔任技師或工程師,選派企業優秀技師或工程師赴高校擔任專業教師;與企業加強合作,聯合申報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解決企業技術難題;與企業聯合開展多維度、多層次的賽事,為企業選拔培育優秀人才。
推進大學科技園建設,搭建各類創新創業平臺和載體,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依托重慶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搭建交流合作平臺,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與企業科技創新需求精準對接。
打造科技型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生成生態體系
“專精特新”企業是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是科技創新、強鏈補鏈的“排頭兵”。如何推動科技型企業發展成“專精特新”企業,強化科技創新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我們將全面推動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耦合互動,打造科技型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生成生態體系。”市經濟信息委副主任王春水表示。
具體而言,主要從四個方面發力。一是高水平建設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健全科技型企業育苗機制,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的全流程通道,讓更多的科技成果由種子變成苗子,完成“1”到“N”的裂變,實現科技型企業的培育。二是利用工業園區、樓宇產業園和小企業創業基地等載體,打造基礎設施完善、配套服務齊備、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的中小企業生態家園,為科技型企業提供低租金的良好發展空間。三是發揮“專精特新”基金領投作用,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型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大力推進銀政企信息互聯互通,形成一批服務于“專精特新”企業各個發展階段的融資方案,滿足企業資金需求。四是匹配精準優質服務,依托全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整合建立集創新、數字化、財務、融資、專利、上市等專業服務機構的中小企業服務資源池,為科技型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全成長周期提供精準服務。
政策“組合拳”支持區縣實現“雙倍增”
“為貫徹落實《行動計劃》,兩江新區已同步啟動了實施科技創新型企業集結登峰行動計劃。”兩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潔介紹,通過積極推進落實中小企業集結、骨干企業攀升和領軍企業登峰三大行動,兩江新區將大力引育優質創新主體,構建“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領軍企業—上市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鏈條,引領創新主體集聚發展。
她表示,目前,兩江新區正加快集結各類創新資源,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在照母山、明月湖片區試點建設百萬平方米的大型孵化社區,重點依托龍頭企業、新型研發機構打造優質專業載體,孵化培育一批新興的科技型企業。同時,兩江新區還構建了科技創新領軍企業模型,遴選了一批優質的領軍企業,通過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上市。
“我們主要將通過線上線下兩個方面,做好企業服務,培育市場主體,實現‘雙倍增’目標。”巴南區副區長楊亞平介紹,3月16日,重慶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巴南試點平臺正式上線,通過小切口提供大服務,解決企業和部門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目前,平臺上有29條評價標準,我們會給企業精準畫像,找準企業發展的短板和差距,然后為企業精準匹配創新資源,把一部分有條件的企業盡快培育成為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
科泰集團(http://www.xjsygy.com/)成立14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新型研發機構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