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證兩化融合失敗率很高嗎,成功率不高嗎
科泰集團親身經歷和各方面資料顯示,真正做到用信息化來指導工業生產,真正做到用信息化來支撐企業生產和經營的企業簡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企業都是“兩張皮”,這就是為什么2017年工信部又提出了“兩化深度融合”的號召,顯而易見,要不是因為之前實施兩化融合的效果太差,國家也不會要求深度融合了。自2007年10月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兩化融合”概念,即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以來,10年過去了,我們的兩化融合成績怎么樣呢?成功率如何呢?
那么兩化融合新風口為何信息化有較高的失敗率呢?有人說,這是企業自身原因導致的結果,當然這樣說顯然讓那些ERP廠商心里反倒是非常高興了,然而,我覺得問題并不是那么簡單的。
首先,我們看看企業這端
①業務倒逼信息化部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強勢的業務部門,總會按照他們的邏輯,要求IT部門滿足其需求。由于業務部門不懂IT,也不懂得與其他部門聯動和協同,造成了企業內部大量的信息孤島,而IT部門受公司治理的形勢所累,在企業話語權極小,幾乎左右不了企業信息化的走向,于是這些問題引起了一波接一波的惡性循環。
②招標形式化,暗箱操作令人發指。
招標的過程到底有多離譜,我想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應該都十分了解,可以說,完全沒有什么公平可言。最關鍵的,就是那個該死的“低價中標”,完全背離了知識本身的價值。盡管五花八門的評分標準貌似在保護招標的公平性,但最后你會發現,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價格本身,如果把其他的要素當真,那你就太天真了。
③機制決定,建成后無人維護以致于造成閑置資產。
任何一個系統,幾乎后續完全沒有編制運維預算,企業建成某些信息系統之后,就再也沒有人維護了,直到這個系統完全用不起來或者用一段時間之后由于業務場景改變無人對應,最后就變成了閑置資產。
黨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也就是兩化融合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到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加強兩化融合的深化,要“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連續多年組織開展了企業兩化融合評估理論研究和應用實踐工作,經過“實踐-理論-實踐”多輪次循環,制定了兩化融合評估規范國家標準,在評估規范的統一框架下,制定了通用兩化融合評估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通過工信部的大力宣傳和鼓勵,幾年的行動,在企業中樹立了一批標趕和示范單位,通過兩化融合行動為企業的轉型升級助力,實際的效果,讓還在觀望中的企業看到了希望,紛紛投入到兩化融合的學習與實際行動中。
兩化融合貫標認證活動,能夠讓企業的經營管理層對工業化、信息化的關系有一個全面的、更新的認識,并且能夠積極參與到融合之中,從而使得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得到加快
兩化融合貫標科泰集團(www.xjsygy.com) 成立13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