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案例
相關資訊
科技成果評價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四大舉措,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4舉措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在于堅持需求牽引和問題導向,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配置創新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科技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研發活動的范式升級和組織方式變革,構建與市場配置要素相適應的組織形式,激發科技成果轉化的內生動力。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企業是創造性技術研發活動和產品開發的主體,在存量科技成果加速促進轉化的同時,要激發增量創新成果產生和形成的內生動力。
堅持需求牽引和問題導向,引導人才、項目、政策等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向企業集聚,不斷釋放和激發企業的創新潛能。
發揮市場驅動的作用,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具備資質條件的企業可以競爭性申報國家和地方重大技術創新項目,并以技術集成、專利、國際國內標準、轉化的生產力和提升的生產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效益提高等多維指標評估。
強化企業的品牌建設和標準建設,激活國有企業創新活力和大型民辦企業的創新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企業,推進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集聚,形成具有獨特優勢和競爭力的區域產業集群。
進一步增強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有效轉化高校院所的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技術集成,推動產業鏈再造、產品和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發展躍升。
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優化研發投入結構。支持企業自主開展技術交流合作、建設技術創新中心、成立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產業技術協同創新研究院、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公共服務平臺、工程實驗室等,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協同開展研究,聚焦關鍵技術需求和市場的潛在需求,實現技術創新與市場高效對接和供需平衡。
高校院所應鼓勵人才到企業工作和服務,允許兼職兼薪,建立固定和靈活并重、剛性和柔性并舉的引才用才工作機制。
探索調整行業和地方科研機構的依托主體,把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應用性強的院所劃歸企業所屬,建設企業技術研發研究所。但也要防止“小馬拉大車”,減輕企業創新負重,增強企業創新動力。
堅持市場決定創新要素配置
堅持市場需求和企業導向,技術作為自由流動的市場要素,按照市場導向定價買賣和決定創新資源配置,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的導向作用,推進科技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堅持研究活動的價值引領和產品研發的市場驅動,注重創造性研究活動和商業開發活動之間的差異性以及研究活動的系統性、完整性。
技術從科學研究的發現、選擇和攻關到形成成果轉化為產品都要圍繞市場需求和企業需要,建立以市場為主開展技術創新和轉化,配置創新要素,形成“市場——技術”的發展模式,推進要素流動、機構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
摒棄高校院所先有科技成果,再為科技成果找市場、找企業進行轉化的“成果——市場”模式。發揮工業實驗室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設基于產業布局的工業實驗室。工業實驗室的研究從一開始就應是市場導向,創造需求,引領市場。成果轉化不只是原始成果,關鍵在后面的集成技術,更加需要系統研究。有些技術轉化,比原始創新還要難,原始創新也許解決1個問題,而轉化到市場應用可能還有99個問題需要研究創新集成。
結合市場需求、產業發展實際,促進科技創新政策與經濟、產業政策有效銜接,形成政策工具握指成拳的合力。
加強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引導高校院所推進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高校院所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比例,探索技術入股和科研人員股權和分紅等激勵政策,調動科研人員將研究發現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內生動力。
發揮政府政策扶植和資金引導的杠桿作用,構建多元化、鏈條化科技投融資體系,通過專利技術轉讓、技術合作、技術入股、現金出資等方式進行引導性投資,建設專業化孵化器和技術轉移轉化平臺,推進重大核心技術直接形成高新技術企業或關鍵共性技術轉移到區域產業布局。
地方集中有限創新資源,科技創新投入布局與產業發展、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發揮土地、稅收、政采等政策資源優勢,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園區保障,探索科學與技術創造性轉化的機制創新,引進國內外著名高校院所建設分支機構、企業建設研發中心和總部,吸引匯聚一流的科學技術人才,促進產業集群培育和提升產業發展集中度,打造具有顯著競爭性優勢和區域特色的產業發展集群。
加強創新聯系,推進研發活動范式升級
科技成果轉化涉及多個系統、多環鏈條、多種組織,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工程,存在組織交易成本和邊界壁壘。
技術創新不是個體“獨善其身”和分類研究的“孤島”,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任何一項顛覆式技術創新,都需要多學科協同創新團隊的努力。
注重制度保障和生態體系構造,從一開始就建立科學家與工程師、理論家與實驗室的聯系,促進多種創新主體探索建立實體聯盟和利益共同體,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高校院所力求準確判斷科學技術主攻方向和關鍵環節進行研發,抓住創新發展先機,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需求,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目前,高校院所科技創新的成果無法運用到市場上,市場需求的技術高校院所缺乏連續研究支持的現象相對普遍。加強高校院所、企業等多主體創新聯系和協同攻關,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加快推進核心技術突破。應主動融入國家創新戰略布局,對接國家和區域創新資源,形成泛區域創新發展優勢互補和梯次格局。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舉辦國際科技創新大會、科學家論壇,促進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
推進研發活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基礎研究產生科學發現,應用基礎研究是知識的應用并催化技術發明,技術發明進行市場開發形成產品。研究活動的連續性決定了創新關系的平行相互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相互促進、相互轉換、相互依存。
注重研究活動的延續性不是高校院所和創新型企業的科技創新“包打天下”,而是強調研究活動的聯系、研究項目和經費的延續性,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而不是簡單套用財務管理的方式配置科技資源,在研究成果的創造性轉化上給予穩定支持,把一項研究和一項技術持續完成而不是滿足發表論文結題項目。
加強地方高校院所和創新型企業與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的發展聯動,打造區域工程研發中心和技術轉化中心,有效承接原始創新成果的轉移轉化,形成創新發展的非對稱性優勢。加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增強創新活動的延續性,推進高校院所與市場無縫對接。注重多種創新機構形成聯盟和完整的創新鏈,減少創新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提升創新活動效率。
推進組織方式變革
推進組織形式的演化轉型,建立真正協作的研究團隊,發揮團隊優勢互補、整體作戰優勢和協同效應。
對于定向基礎性創新團隊,加強引導性、先導性資金和資源支持,以引導性項目為基礎,激發科研人員充分合作意愿,在承擔先導性項目中加強頂層設計和競爭合作的團隊文化形成,以合作的文化引領促進研發活動的系統性整體性,形成良性的正向反饋效應,加快從基礎研究到應用轉化、培育企業形成品牌和產業集群的全鏈條創新。
發揮制度優勢促進重大工程團隊形成協同效應。推動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衍生資源的輻射轉化,推進交叉前沿領域的融合開放,促進技術創新系統化工程化集成,以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技術的解決帶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蓬勃發展。推動團隊協同科研攻關和思想碰撞,而不是科研項目的任務分工。
營造追求卓越、做到極致的團隊文化,加強研究活動的聯系和穩定資助。突出個人在團隊里的實績貢獻,而不僅是靠個人的光環爭取項目經費。既要有搶抓機遇的戰略緊迫感,又不能出現急躁的科研氛圍。
完善要素投入、激勵保障等長效機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要研究平臺集中在高校院所,企業基礎研究經費少、平臺較弱、工作穩定性差、評職稱難等使得企業難以吸引高層次研發人員和高水平的創新創業人才。
從根源入手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變革轉化和范式升級。通過政策引導和制度推進,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向企業主導的“全產業鏈技術創新”模式的戰略轉變。通過引導性經費資源向企業傾斜,建設以企業主導的高水平的研發平臺。
完善落實股權、期權激勵和獎勵等收益分配政策,打通企業研發人員職稱評定渠道,鼓勵人才在高校院所與企業雙向流動,讓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員愿意做應用和轉化,引導高層次人才向企業流動匯聚。
促進從研發活動的原始創新到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社會多主體之間形成聯動機制,真正形成推動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和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科泰集團(www.xjsygy.com) 成立13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企業技術改造、瞪羚企業認定、首臺套、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ISO體系認證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
相關資訊
- 2022-11-22
- 2022-11-30
- 2022-12-15
- 202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