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之路,國家制定并實施《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其中明確規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要求企業近2年研發費用總額占營業收入總額比重不低于3%。這一標準的設立,旨在激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升級。然而,全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2023年發布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調研報告》顯示,該統一標準在不同行業的適配性差異顯著。
一、“一刀切”門檻引發的行業適配性矛盾
(一)傳統制造業的成本壓力
傳統制造業如機械加工、紡織服裝、家具制造等,長期面臨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激烈、原材料價格波動大等問題,企業利潤空間極為有限。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機械制造行業平均研發投入強度僅為2.1%,與專精特新認定標準存在明顯差距。紡織服裝行業同樣面臨困境,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統計,2023年紡織服裝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比僅1.8%,多數企業難以滿足3%的硬性要求。
(二)高新技術行業的天然優勢
與傳統制造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高新技術行業憑借技術壁壘高、產品附加值大、市場需求增長快等特點,企業研發投入意愿強烈,且具備較高的投入能力。在信息技術行業,企業為保持技術領先優勢,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這些高新技術行業企業在研發投入方面的天然優勢,使得統一的研發投入門檻標準難以體現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三)中小企業的申報困境
對于廣大中小企業而言,在現行“一刀切”的研發投入門檻標準下,普遍面臨“雙重擠壓”的困境。一方面,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維持生產運營、保障產品質量、拓展市場渠道;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滿足研發投入比例要求,以爭取專精特新企業認定,獲得政策支持。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規模以下工業企業中,因研發投入不足導致專精特新申報失敗的占比高達63%。
二、按行業彈性設定門檻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依據
在國際上,歐盟《中小企業研發支持框架》明確提出,對不同行業設置差異化研發補貼比例。例如,對于傳統制造業,補貼上限為企業研發投入的25%;而對于數字經濟、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補貼比例可高達40%。這種差異化的補貼政策,有效引導了不同行業企業合理安排研發投入,促進了各行業的均衡發展。
(二)科學設置的實施路徑
1.行業分類與指標分級
參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可將企業劃分為傳統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主要類別,并進一步細分行業領域。對于傳統制造業中的機械制造、紡織服裝、輕工食品等行業,考慮到其行業特性和發展現狀,可將研發投入基礎比例設定為2.5%
2.動態調整機制
建立“政策-行業-企業”三級反饋體系,每兩年根據行業技術迭代速度、利潤率水平、市場競爭狀況等關鍵指標,聯合行業協會、科研機構、企業代表等修訂門檻標準。同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建立企業研發投入監測平臺,實時收集和分析企業研發投入數據,為政策制定和調整提供準確、及時的數據支持。
三、多方協同的優化建議
(一)政策制定層面
建議工信部聯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行業主管部門,出臺《專精特新企業研發投入分類指導意見》,明確各行業研發投入門檻的具體標準和彈性區間。同時,設立“研發創新補償基金”,對達標傳統行業企業給予最高50%的研發費用補貼。此外,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如稅收優惠、信貸支持、政府采購等,形成政策合力。對于研發投入達到或超過行業標準的專精特新企業,在企業所得稅減免、銀行貸款貼息、政府優先采購等方面給予更多傾斜,進一步激勵企業創新發展。
(二)行業管理層面
行業協會應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建立企業研發投入數據庫,定期開展行業研發投入調查,發布行業研發強度基準值。同時,行業協會應加強行業自律,引導企業合理安排研發投入,避免惡性競爭。組織開展行業技術交流、產學研合作等活動,促進企業間的技術共享和協同創新,提升行業整體創新能力。
(三)企業應對層面
企業自身需積極優化研發投入結構,提高研發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降低創新成本,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此外,企業應建立健全研發管理制度,加強研發項目的全過程管理,從項目立項、研發實施到成果轉化,進行科學規劃和嚴格把控。
科泰集團(http://www.xjsygy.com/)成立16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
- 上一篇:融資難、成本高?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破局之道”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