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工業化和信息化在更廣泛、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向制造業各領域加速滲透,范圍顯著擴展、程度持續深化、質量大幅提升。
當前,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成效顯著,兩化融合已步入快速發展階段,為我國建設制造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進一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工業化和信息化在更廣泛、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向制造業各領域加速滲透,范圍顯著擴展、程度持續深化、質量大幅提升。
加快兩化融合布局
兩化融合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集中體現,是新發展階段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數字經濟時代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的扣合點。截至今年10月底,全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和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4.6%、69.8%和74.2%,“十三五”以來分別增加9.2、14.9和12.2個百分點。
“十四五”時期,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指數提高至105。在具體指標方面,企業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達到80%,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5%,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8%,工業互聯網平臺普及率達到45%。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江明濤介紹,《規劃》提出了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具體概括為:培育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培育跨界融合新生態、推進行業領域數字化轉型、激發企業主體新活力、筑牢融合發展新基礎。
作為支撐兩化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應用,也是“十四五”兩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的工作重點。《規劃》提出,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筑牢兩化融合的基礎。一是堅持優化供給,打造多層次系統化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二是堅持應用牽引,以標準化加速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規模化普及。三是堅持合作共贏,打造良性循環的發展生態。
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個歷史進程的融合,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特征。《規劃》明確,制定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制定重點行業領域數字化轉型路線圖,構建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體系。
向重點領域縱深發展
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加速驅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江明濤介紹,圍繞新的發展形勢,結合新時期下我國不同行業融合發展的差異性,為進一步加快制造業整體數字化轉型進程,《規劃》在原材料、裝備制造、消費品與電子信息四個重點行業加速兩化融合發展。
在原材料領域,《規劃》推動原材料行業兩化深度融合,重點在于建設和推廣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生產過程數字化監控及管理,加速業務系統互聯互通和工業數據集成共享,實現生產管控一體化,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在裝備制造領域,《規劃》推動裝備制造行業兩化深度融合,重點在于提升智能制造供給支撐能力,加速工業技術軟件化。圍繞機械、汽車、航空、航天等重點裝備領域,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裝備的預測性維護與健康管理。
在消費品領域,《規劃》推動消費品行業兩化深度融合,重點在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消費品行業的柔性生產和產需對接,開展基于消費數據的用戶需求挖掘、產品研發、智能生產和數據增值等服務創新,推廣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消費升級需求。
在電子信息領域,《規劃》推動電子信息行業兩化深度融合,重點在于引導企業深化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創新應用,提升軟硬協同水平,加強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供應鏈協同管理,實現電子元器件采購、生產、庫存等環節動態精準協同,優化全供應鏈資源配置效率。
“十四五”期間,“培育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作為深化兩化融合的重點任務,不僅為企業開展創新實踐指明了新賽道,也為評價融合發展成果提供了新標桿。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司長謝少鋒介紹,《規劃》為此部署了七個方向,可以概括為“六化一品”,即: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新型智能產品。上述七個方向均是市場價值大、發展潛力深、示范效應強的代表性、引領性領域。比如,平臺化設計極大地降低了開發設計門檻和成本,個性化定制助力服裝、家具、家電等行業實現逆勢增長,網絡化協同加速了汽車、航空、電子等行業的轉型升級,服務化延伸助力工程機械、船舶等行業實現服務水平的提升。
真金白銀促進深度融合
為了實現兩化深度融合,《規劃》明確了5項保障措施,即健全組織實施機制、加大財稅資金支持、加快人才隊伍培養、優化融合發展環境和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在這5項措施中,財稅資金支持最具含金量。《規劃》明確,充分利用重大專項、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等機制,加大對數字“新基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推廣、兩化深度融合共性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等工作的財政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按照規定設立專項資金,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社會投入機制,加強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資金扶持。落實好稅收優惠政策,為制造企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在推動兩化深度融合的過程中,財稅政策一直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據了解,為加快實施我國兩化深度融合戰略,促進我國工業由大變強,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財政部在2012年首次設立了全國兩化深度融合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兩化深度融合重點項目,在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制造強國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
“十三五”以來,中央財政更是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兩化融合發展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基礎,中央財政僅在工業互聯網方面的投入就可見一斑。據謝少鋒介紹,自2017年我國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以來,三年累計支持225個項目,中央財政支持43.5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近260億元。
在真金白銀的支持下,基于工業互聯網的融合發展生態加速構建,有影響力的平臺數量超100個、設備連接數量超過7600萬臺套,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等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
兩化深度融合使得平臺化設計極大地降低了開發設計門檻和成本。謝少鋒介紹說,這些平臺的賦能效應正在顯現,比如,平臺化的設計極大地降低了開發設計門檻和成本,個性化定制助力服裝、家具、家電等行業實現逆勢增長,網絡化協同加速了汽車、航空、電子等行業的轉型升級,服務化延伸助力工程機械、船舶等行業實現了后端市場的價值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