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綠色低碳:從技術突破到系統集成,全鏈條納入評獎視野
202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首次將綠色低碳作為一個獨立且系統的技術類別予以重點支持,涵蓋以下關鍵領域:
• 清潔能源技術:如高效光伏材料、新型儲能系統(固態電池、液流電池)、綠氫制儲運關鍵技術;
• 工業深度脫碳:包括鋼鐵、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業的低碳工藝革新與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工程化應用;
• 循環經濟與資源高效利用:如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再生材料高值化利用、城市礦產開發等;
• 碳監測與核算體系:基于衛星遙感、物聯網和大數據的碳排放精準監測與核查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評審不再僅關注單項技術指標,而是強調“技術—裝備—工程—標準”一體化解決方案的落地成效。例如,某項目若能實現百萬噸級CO?減排并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商業模式,將顯著提升獲獎競爭力。

二、人工智能:從算法創新到產業賦能,突出“硬科技+實場景”
人工智能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其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的定位已從“輔助工具”升級為“主導技術”。2025年政策特別強調以下三類成果:
• 基礎模型與算力基礎設施:如面向科學計算的大模型、國產AI芯片與異構計算平臺、高效訓練推理框架;
• 行業深度融合應用:在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能交通、農業科技等領域的規模化落地案例,要求提供明確的效率提升、成本下降或安全增強數據;
• 可信AI與治理技術:包括算法可解釋性、數據隱私保護、AI倫理合規框架等前沿探索,體現“技術向善”導向。
評審將優先考慮具備自主知識產權、已在實際場景中穩定運行1年以上、且產生顯著經濟社會效益的項目。純理論或實驗室階段成果將難以進入終評。
三、政策紅利:專項通道+專家擴容+跨領域協同
為保障上述重點領域項目獲得公平、專業、高效的評審,《通知》同步推出三項配套舉措:
• 設立“綠色通道”:綠色低碳與人工智能類項目在形式審查和初評階段可享受優先處理;
• 擴充產業專家比例:評審專家庫中來自龍頭企業、國家級創新平臺的技術負責人占比提升至40%以上;
• 鼓勵跨學科聯合申報:支持“AI+能源”“AI+制造”“低碳+數字孿生”等交叉融合項目,打破學科壁壘。
科泰集團(http://www.xjsygy.com/)成立16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
- 上一篇: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標準五大變化,科研人員必看
- 下一篇:返回列表
視頻專欄
-
欄目ID=3的表不存在(操作類型=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