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產業導則》文件解讀材料和解讀方案
一、起草背景及過程
根據2020年7月29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推進會議關于“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按照錯位發展、協同互補的原則,盡快編制完成試驗區產業導則”的要求,我局多次到試驗區各片區調研,召集各區發改、工信等部門以及重點企業召開座談會,摸查試驗區產業基礎,并借鑒吸收國內先進城市重大產業載體的經驗做法,起草形成了《產業導則》。
我局就《產業導則》兩次征求市大灣區辦等有關市直部門和四個片區所在政府意見(具體意見均已采納),并完成了公平競爭審查。該文件已較為成熟,具備實施條件。
二、主要內容
《產業導則》圍繞振興實體經濟主線,以發展數字產業化、推進產業數字化、加強數字化治理、推進數據價值化為方向,聚焦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堅持創新要素主導、開放市場招引產業,強化錯位協同發展、打造產業融合生態,提出廣州試驗區到2022和2025年的產業發展目標。共分七章十八條,具體如下:
第一章總則。確定產業導則適用范圍及內容。
第二章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遵循聚焦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堅持創新要素主導、開放市場招引產業,強化錯位協同發展、打造產業融合生態的基本原則。并根據廣州試驗區發展基礎與形勢,設立短期、中期、長期產業發展目標。
第三章產業布局與產業導入。基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及“一江兩岸三片區”現有產業基礎、資源稟賦,進一步明確各片區特色發展、有序競爭、聚力協同。提出“培育轉化孵化加速載體,規劃布局產業集聚園區”,要求明確政府管理機構,并成立負責園區運營的專門服務團隊。
第四章產業融合與產業協同。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推動新興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打造區域協同生態,推出新技術應用、新模式創新和新業態集聚的場景應用市場圖譜。制定全市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產業鏈全景圖和產業招商地圖,建立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產業的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和種子企業培育名錄,建設一批重點產業培育和加速載體。
第五章產業科研平臺與公共服務平臺。發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技術優勢,聚焦人工智能基礎理論與算法研究,加快人工智能基礎平臺與軟硬件研發。面向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醫療等領域,進一步開放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設一批創新服務平臺和生活配套服務平臺。
第六章體系建設。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廣州試驗區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產業工作小組,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協調、政策落實。建立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產業統計監測和年度評價工作制度。各片區對區內重大招商任務、重點工程項目和重點示范等任務,制定年度工作要點。
第七章附則。產業導則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解釋。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三、主要特點
(一)突出錯位發展、協同互補的原則。引導各片區基于各自產業基礎和要素稟賦,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加強數字化治理、推進數據價值化為方向,聚焦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實現“一江兩岸三片區”各展其能,又握指成拳,打造統籌有力、協同有效、市場活躍、要素齊備、量質領先的數字經濟生態。
(二)強調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資源配置。提出人才鏈、科技鏈、資本鏈、載體鏈、產業供應鏈的有機結合,打造試驗區的產業發展生態圈。
(三)提出開放場景招引市場。要求各片區創新招商方式,優化招商引資政策,通過梳理盤點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醫療等領域場景應用市場圖譜,以進一步開放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應用場景,培育和吸引一批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領域頂尖企業。
(四)強化公共平臺支撐作用。考慮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是核心工作的特點,強化公共實驗室、科技孵化平臺、國際注冊技術轉移經理人認證(RTTP)、知識產權保護基地、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等服務平臺的建設。
四、解讀方案
(一)解讀途徑。一是在我局網站的“政策解讀”欄目集中公布文件解讀方案,并納入政府信息公開目錄;二是利用“廣州工信”客戶端,政務微信等移動平臺廣泛公布;三是利用局重點項目(企業)服務組工作機制,深入企業公布。
(二)解讀形式。主要以書面解讀為主,并采用政策宣講、座談會、印發政策文件資料等多種形式為輔。
(三)解讀時間。《行動方案》正式印發時,解讀材料將在我局網站同時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