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制造2025》進入攻堅深化期,國家對制造業“由大轉強”的路徑愈發清晰——其核心支點,正是企業技術中心。2025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密集出臺《關于支持制造業企業技術中心提質增效的若干措施》《制造業“智改數轉綠提”專項行動方案》等重磅文件,明確釋放兩大信號:
• 政策紅利持續加碼:財政獎補、稅收優惠、項目優先、人才激勵多維度支持;
• 責任使命同步升級:技術中心必須從“成本部門”轉型為“戰略引擎”,扛起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責。
那么,在這場深刻變革中,企業技術中心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在“拿政策”與“扛責任”之間實現雙贏?本文為您權威解讀。
一、角色一:攻克“卡脖子”技術的核心攻堅隊
政策明確要求,國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須建立“關鍵技術攻關清單”,聚焦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母機、航空發動機、光刻膠、EDA工具等制造業“命門”領域,實施“揭榜掛帥”“賽馬機制”。
政策紅利:
• 對突破“卡脖子”技術并實現國產替代的,給予最高3000萬元獎勵;
• 優先推薦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首臺(套)推廣應用目錄。
責任加碼:
• 每家技術中心年度至少承擔1項產業鏈關鍵共性技術項目;
• 建立“技術風險預警機制”,定期報送供應鏈安全評估報告。
二、角色二:推動“智改數轉”的先鋒指揮部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技術中心被賦予“智能制造方案設計者+實施推動者”雙重身份。
政策紅利:
• 對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孿生平臺的技術中心,給予設備投資30%補貼(上限2000萬);
• 開放國家工業互聯網平臺資源,免費接入診斷工具包。
責任加碼:
• 2025年底前,規上制造企業技術中心必須完成數字化能力自評與改造路線圖;
• 推動至少3個核心生產環節數字化覆蓋率≥80%。
三、角色三:構建綠色低碳體系的創新引擎
“雙碳”目標下,技術中心需牽頭研發綠色工藝、節能裝備、循環材料,推動制造業綠色化轉型。
政策紅利:
• 納入“國家綠色制造示范項目”可獲500萬元專項補助。
責任加碼:
• 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核算體系;
• 年度單位產值能耗下降率不得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四、角色四:高技能人才與卓越工程師的孵化基地
技術中心需構建“科學家+工程師+技師”協同創新梯隊,破解制造業人才結構性短缺難題。
政策紅利:
• 引進海外頂尖人才,每人最高補貼500萬元;
• 與職業院校共建“工程師學院”,政府按培養人數給予每人2萬元補助。
責任加碼:
• 技術人員中碩士以上或高級職稱占比≥15%;
• 年度開展內部技術培訓≥40學時/人,建立“傳幫帶”師徒制。
五、角色五:產業鏈協同升級的生態組織者
技術中心不再“單打獨斗”,而是要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產業聯盟,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協同創新。
政策紅利:
• 牽頭組建國家級產業鏈創新聯合體,獎勵1000萬元;
• 向中小企業開放中試平臺、檢測設備,按服務量給予30%后補助。
責任加碼:
• 年度協同攻關項目≥2項,帶動配套企業≥5家;
• 建立“鏈式創新成果共享機制”,推動技術外溢與標準共建。
六、企業行動指南:三步走戰略
對標政策,明確角色定位
• 對照五大角色,評估本企業技術中心當前“強項”與“短板”,制定《角色升級三年路線圖》。
機制重構,強化履責能力
• 設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工作組”,由CTO直接領導;
• 將政策目標拆解為部門KPI,綁定績效與激勵。
借力紅利,放大政策效能
• 主動申報“智能制造試點”“綠色工廠”“人才飛地”等專項;
• 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科研機構建立“政策-資源-項目”對接通道。
科泰集團(http://www.xjsygy.com/)成立16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
- 上一篇:從認定到考核:企業技術中心職責如何對標2025年國家級新標準?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