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授獎總量“腰斬”:嚴控數量,提升含金量
202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共授獎項目142項,較2023年的298項減少52%。這一壓縮并非簡單“減量”,而是基于“寧缺毋濫、優中選優”的原則,對成果質量提出更高要求。政策明確:“對技術成熟度不足、應用效果不顯著、創新性存疑的項目,一律不予授獎。”
此舉旨在扭轉過去部分項目“為獎而研”“拼湊報獎”的現象,重塑國家科技獎勵的權威性與公信力。

二、完成人數量銳減:“從團隊表彰”轉向“核心貢獻者認定”
過去,一個項目動輒10–15位完成人,甚至出現“掛名搭車”現象。2025年新規嚴格限定:
• 一等獎項目完成人不超過7人;
• 二等獎不超過5人;
• 對關鍵技術由1–2人主導突破的項目,可僅授予核心完成人。
據統計,2025年授獎項目平均完成人僅為4.3人,較2023年(8.7人)下降超50%。評審強調“誰真正解決了關鍵問題”,而非“誰參與了項目”。
三、企業主導項目占比首次突破50%
2025年授獎項目中,由企業牽頭或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達73項,占比51.4%,創歷史新高。其中,中小企業占比達28%,較2023年提升12個百分點。這印證了國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戰略的落地成效。典型案例如某民營科技公司憑借“高精度工業機器人核心控制器”實現進口替代,僅由3人團隊完成,獲二等獎。
四、重點領域高度聚焦:80%項目集中于三大方向
授獎項目高度集中于國家戰略急需領域:
• 高端制造與產業鏈安全(32%):如航空發動機葉片、光刻機部件、工業母機等;
• 綠色低碳與雙碳技術(28%):涵蓋新型儲能、CCUS、綠氫制備等;
• 人工智能與數字技術融合應用(20%):如大模型驅動的智能診療、AI賦能的電網調度系統。
其余20%分布于農業科技、公共安全、生物醫藥等民生領域,基礎研究類項目未納入科技進步獎范疇(歸屬自然科學獎)。
五、“一人一票”實名評審+終身追責機制全面啟用
為保障評審公正,2025年起全面推行:
• 評審專家實名投票并公開評審意見摘要;
• 建立授獎項目5年回溯機制,若發現成果造假或效益虛報,將撤銷獎項并追責提名專家與完成人;
• 引入產業界專家占比超40%,確保“市場說了算”。
科泰集團(http://www.xjsygy.com/)成立16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
視頻專欄
-
欄目ID=3的表不存在(操作類型=0)






